根据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,设置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。
实验教学新体系的结构框图
(1)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推动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,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
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,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与理论概念的要求越来越高,要求掌握的内容不断增加,而所分配的学时却越来越少。为解决这一矛盾,我们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三个二级学科“材料物理与化学、材料学、材料加工工程”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,将传统的“金属学”、“金属塑性加工原理”、“金属物理”、“金属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”、“材料电子显微分析技术”和“金属材料及热处理”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进行系统整合,将课程体系按“模块”与“网络”相结合的思维框架构筑,合并其中相互重复的内容,保留其相对独立的内容,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的知识,将课程内容重新划分为“材料物理与化学”、“材料学”、“材料加工工程”三个板块,实行先“基础理论”后“工程实践”和“检测分析”教学,形成包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必要知识点,能反映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知识的实验教学新体系,使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实现“高起点的一步到位”。
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成果成为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基础,并推动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。实验教学新体系一方面强调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课程的独立性,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课程从对应的理论课程的附属地位解放出来,实行独立设课;另一方面通过课程体系结构的模块化,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地衔接、搭配并互相补充。
(2)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“三层次一体化”
实验教学新体系包括了“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、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”三个实验平台,涵盖了“基本型实验”、“综合设计型实验”和“研究创新型实验”三个层次的实验。这三个层次的实验仅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的不同层次,就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的功能而言,都包括“技能训练”和“智能培养”两大功能,这二者相辅相成,构成了无法截然分割的整体。因此,我们将三类实验环环相扣,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,形成了一体化的有机整体。
“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平台”的3门实验课程,强调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。通过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基本操作、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对应的理论课程的衔接,使两者相辅相承,互相促进;通过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操作、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应用相衔接,做到学以致用;通过引入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和研究方法,提高了传统实验的精度,提高了传统实验的现代化水平。
“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设计实验平台”的1门实验课程,属于大材料科学与工程意义下不同实验课程之间的大综合。该平台的实验,从制备加工方法训练到性能测试分析和组织结构表征的深化,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;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、工程、社会应用
实践密切联系,形成良性互动,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。
(3)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模块化结构
按照上述层次结构,各实验课程均以“方法论”进行统帅,即每门实验课程包含多种实验方法模块,对每种实验方法模块安排多个可供选择的实验项目,构成实验教学体系的模块化结构,如表2-3所示。
实验平台课程与实验方法的模块化结构
实验平台 |
实验课程名称 |
实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结构 |
基础实验平台 |
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 |
材料熔炼与铸造方法 |
材料塑性加工(轧制、挤压、拉伸、锻造)方法 |
材料热处理(普通热处理、化学热处理、固 溶时效)方法 |
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实验 |
材料力学性能(拉伸、压缩、冲击、疲劳、断裂) 测试方法 |
材料物理性能(热学、电学、磁学等)测试方法 |
金属腐蚀与防护方法 |
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及微观组织实验 |
金相显微镜的构造、成像原理与使用方法 |
扫描电镜的构造、成像原理与使用方法 |
透射电镜的构造、成像原理与使用方法 |
X射线衍射仪的构造、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|
能谱仪的构造、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|
金相组织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|
金属薄膜样品典型组织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|
典型断口形貌、成分衬度像及高倍组织的观察与 分析方法 |
物相定性、定量分析方法 |
点阵常数精确测定方法 |
微观应力、宏观应力测定方法 |
晶粒尺寸测定及评定方法 |
综合设计实验平台 |
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设计实验 |
材料制备方法 |
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|
材料热处理工艺方法 |
材料塑性加工方法 |
研究创新实验平台 |
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创新实验 |
材料制备新工艺、新技术与新方法 |
新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方法 |
材料研究方法 |
材料模拟实验研究方法 |